三峡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防洪大坝”。它可以蓄洪、净化水质,直接关系到江汉平原乃至长三角的安全。 (世界网周世伟供图)
生态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背景。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大限度碳中和为引领,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拓展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五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
三峡水库坝区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绿色宝库”和“物种基因库”我看到了许多珍稀独特的植物。
丹下口水库
是南北引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二级以上。
神农架林区
已发现13种动植物新种,
中国新记录种19种,神农架新记录种379种
嘉宾采访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部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加强国家安全墙的基础工程。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建议》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列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理解这两个“屏障”之间的深层联系?
李宏伟:这两个“屏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发展与安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思想。
“国家安全墙将加固”意味着整体安全将进一步加强。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安全能力,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构筑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坚强“综合防线”。 “强化国家安全壁垒”的要求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它准确地满足了安全需求为实现2035年长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眼于生态领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其本质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要求,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环境资源资源限制、提高生态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绩”总体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生态基础的必然选择。
从深层次逻辑看,这两个“壁垒”是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稳定国家安全壁垒的建设离不开生态安全的保障。生态系统提供的水、耕地和其他资源是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缓解洪涝、污染等风险,减少安全隐患。感染对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生态屏障不坚固,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损害,就难以实现“强化国家安全屏障”的目标。
国家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定构建,取决于国家安全创造的条件。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保证生态文明制度持续有效实施,安全的经济发展可以为生态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除非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建设生态屏障可能面临政治波动、资源短缺等问题。
这两个“壁垒”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筑牢国家安全墙”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基础工程。在中国现代化目标指引下,两国共同构建“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安全、生态”双保障体系。
湖北省生态学的学术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湖北省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有三峡水库坝区、神农架林区、丹江口水库等生态屏障区。这种生态格局是否决定了湖北在国家生态安全长城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湖北绿色发展有何特殊要求?
李宏伟:从区位来看,湖北的生态作用是独特的。三峡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防洪大坝”。能否蓄洪、净化水质,直接关系到江汉平原乃至长三角的安全。神农架林区是华中地区的“生态绿肺”。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老森林,它维系着南北调水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丹江口水库是南北调水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直接保障北方城市饮水安全,是区域间生态合作的重点离子。这三大屏障相互关联,使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整体生态安全的重要障碍。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生态格局的稳定性。
这一特殊定位对湖北省生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把“环境优先”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坚持“结果思维”。 “十五五”期间,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坝区、林区工业污染,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
我们遵守严格的最终“环境优先”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要引进3.73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一图”红线,严控沿江产业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对三大生态屏障区制定差别化管控政策,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属性不变。
“系统治理”实践了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面对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需求,必须统筹上下游、左岸右岸、山地山下协同治理。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明确生态安全负面清单和发展正面清单,把治理效能与治理效能结合起来。覆盖w的所有保护领域水资源、污染防治、水国、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实现“保护江河湖泊、保清水东流、清水北流”的多重目标。
探索“绿色转型”创新路径,实现环境价值变革。在严格遵守绿色利润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培育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省可以利用三大生态屏障区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自主品牌,利用水资源发展绿色水电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推动治理多学科、多成分、多维度协同
乙构建全链条绿色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面对“二氧化碳”目标,湖北省如何在降低平均碳排放的基础上,构建环保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李宏伟:湖北省作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依托中国碳峰会推动“两座山”转型,为下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近日,湖北省生态环境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集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等“五权合一”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此外,全国首创“园林工程”绿河同时引入气体减排方式,使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恢复等无形生态效益转化为可计量的碳汇资产,是“两山”转型的重要一步。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多学科、多因素、多维度协同治理,构建全链条环境友好的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首先是多个参与者共同努力,为整个社会的努力做出贡献。政府牵头完善规则、搭建平台,用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流域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保障价值转型。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应承担主体责任,不能仅依赖中国碳网并积极探索“碳汇+产业”一体化模式,将环境效益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公民践行绿色生活,积极参与碳普惠福利等机制,通过日常减碳行动积累碳积分并兑换环保产品和服务,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二是多要素协同,打通整个价值转化链。我们需要连接系统、技术、市场、产业和金融的关键要素。以中炭动力“五权合一”平台的产权登记和要素整合作为制度支撑。要以“景观工程”方法为技术支撑,精准量化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恢复等生态价值,通过激活市场活力高碳市场交易直接变现碳汇资产。同时,推动碳汇与绿色农业、健康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与“硒茶贷”、“凉山民宿贷”等金融产品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链条完整的“交易量化增值”。
三是多方协作,强化价值实现保障。我们将从区域、政策、结构三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区域层面,推动武汉碳金融集聚开发区与宜昌、恩施等生态功能区协同发展,实现碳资产在区域间顺畅流动。政策方面,完善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中介服务等支持,降低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的环保产品。从机械上讲,环保主义者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要深化环境权联合交易、绩效支付等创新,确保两山改造可持续、可复制,让效益和成本由用户共享。
建立区域间共治交流机制
共同守护长江安全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背景下,湖北省如何建立跨区域生态屏障联防联控机制?
李宏伟:湖北省生态保护和流域修复成效显着。近年来,湖北省积极研究建立梁子湖、通顺河等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梁子湖流域通过建立达标奖励、超标补偿的区域合作组织治理模式,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通顺河流域,武汉市与仙桃市签署“双向生态补偿协议”,进一步加强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
但当前跨界流域仍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环境资源压力较大等问题。解决省际流域治理问题,关键是在省际层面复制推广省内成功经验,构建跨区域联合治理和交流机制,共同维护长江安全。
建立统一的国家间利益协调机制。 “贸易l湖北省考虑的梁子湖、通顺河“水质水量补偿”模式将扩大到更多省际流域。与上下游省份合作制定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以跨境类别水质、污染物减排量和生态流保护程度为核心指标计算补偿金额,确保上游处理费用覆盖、下游合理支付,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严格约束规则,区域间合作具有明确的利益导向。
解锁监视并与执法部门合作。指导建设长江中游水质水量监测省际数据交换平台,统一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互操作。污染排放和地区差异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对非法采砂等活动开展联合检查,形成“问题发现→线索传递→联合处理”闭环,消除跨境污染“监管盲点”,通过执法提供技术援助和治理保障。
建立环境和产业合作长效机制。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推动跨省生态保护纳入城市群发展规划,形成生态保护法律约束力,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评价方式。同时考虑开展“环保产品区域间贸易”,实现减排上游森林碳汇和生态恢复的收益可以在下游碳市场进行交易,并反馈给上游保护。调整绿色产业布局,防止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引导上下游共同发展环保农业、绿色制造等,让“生态保护”成为共同发展的契机。此外,还可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长江中游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为跨省治理提供有保障的财政大妈。
(湖北日报记者 刘丹)
独特的生态作用:湖北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三峡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防洪大坝”。它可以蓄洪、净化水质,直接关系到江汉平原乃至长三角的安全。 (世界网周世伟供图)
生态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背景。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大限度碳中和为引领,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拓展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五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议》
三峡水库坝区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绿色宝库”和“物种基因库”我看到了许多珍稀独特的植物。
丹下口水库
是南北引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二级以上。
神农架林区
已发现13种动植物新种,
中国新记录种19种,神农架新记录种379种
嘉宾采访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部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加强国家安全墙的基础工程。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建议》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列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生态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理解这两个“屏障”之间的深层联系?
李宏伟:这两个“屏障”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发展与安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思想。
“国家安全墙将加固”意味着整体安全将进一步加强。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安全能力,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构筑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坚强“综合防线”。 “强化国家安全壁垒”的要求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它准确地满足了安全需求为实现2035年长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眼于生态领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其本质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要求,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环境资源资源限制、提高生态稳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绩”总体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生态基础的必然选择。
从深层次逻辑看,这两个“壁垒”是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稳定国家安全壁垒的建设离不开生态安全的保障。生态系统提供的水、耕地和其他资源是粮食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缓解洪涝、污染等风险,减少安全隐患。感染对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生态屏障不坚固,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损害,就难以实现“强化国家安全屏障”的目标。
国家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定构建,取决于国家安全创造的条件。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保证生态文明制度持续有效实施,安全的经济发展可以为生态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除非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建设生态屏障可能面临政治波动、资源短缺等问题。
这两个“壁垒”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筑牢国家安全墙”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基础工程。在中国现代化目标指引下,两国共同构建“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安全、生态”双保障体系。
湖北省生态学的学术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湖北省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有三峡水库坝区、神农架林区、丹江口水库等生态屏障区。这种生态格局是否决定了湖北在国家生态安全长城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湖北绿色发展有何特殊要求?
李宏伟:从区位来看,湖北的生态作用是独特的。三峡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防洪大坝”。能否蓄洪、净化水质,直接关系到江汉平原乃至长三角的安全。神农架林区是华中地区的“生态绿肺”。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老森林,它维系着南北调水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丹江口水库是南北调水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直接保障北方城市饮水安全,是区域间生态合作的重点离子。这三大屏障相互关联,使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整体生态安全的重要障碍。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生态格局的稳定性。
这一特殊定位对湖北省生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把“环境优先”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坚持“结果思维”。 “十五五”期间,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坝区、林区工业污染,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
我们遵守严格的最终“环境优先”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要引进3.73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明确国土空间规划“一图”红线,严控沿江产业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对三大生态屏障区制定差别化管控政策,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属性不变。
“系统治理”实践了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面对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需求,必须统筹上下游、左岸右岸、山地山下协同治理。要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明确生态安全负面清单和发展正面清单,把治理效能与治理效能结合起来。覆盖w的所有保护领域水资源、污染防治、水国、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实现“保护江河湖泊、保清水东流、清水北流”的多重目标。
探索“绿色转型”创新路径,实现环境价值变革。在严格遵守绿色利润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培育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把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省可以利用三大生态屏障区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自主品牌,利用水资源发展绿色水电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推动治理多学科、多成分、多维度协同
乙构建全链条绿色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面对“二氧化碳”目标,湖北省如何在降低平均碳排放的基础上,构建环保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李宏伟:湖北省作为国家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之一,依托中国碳峰会推动“两座山”转型,为下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近日,湖北省生态环境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集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等“五权合一”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此外,全国首创“园林工程”绿河同时引入气体减排方式,使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恢复等无形生态效益转化为可计量的碳汇资产,是“两山”转型的重要一步。在现有优势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多学科、多因素、多维度协同治理,构建全链条环境友好的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首先是多个参与者共同努力,为整个社会的努力做出贡献。政府牵头完善规则、搭建平台,用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流域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保障价值转型。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方面应承担主体责任,不能仅依赖中国碳网并积极探索“碳汇+产业”一体化模式,将环境效益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公民践行绿色生活,积极参与碳普惠福利等机制,通过日常减碳行动积累碳积分并兑换环保产品和服务,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二是多要素协同,打通整个价值转化链。我们需要连接系统、技术、市场、产业和金融的关键要素。以中炭动力“五权合一”平台的产权登记和要素整合作为制度支撑。要以“景观工程”方法为技术支撑,精准量化森林碳汇、生态系统恢复等生态价值,通过激活市场活力高碳市场交易直接变现碳汇资产。同时,推动碳汇与绿色农业、健康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与“硒茶贷”、“凉山民宿贷”等金融产品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链条完整的“交易量化增值”。
三是多方协作,强化价值实现保障。我们将从区域、政策、结构三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区域层面,推动武汉碳金融集聚开发区与宜昌、恩施等生态功能区协同发展,实现碳资产在区域间顺畅流动。政策方面,完善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中介服务等支持,降低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的环保产品。从机械上讲,环保主义者可以获得合理的利润。要深化环境权联合交易、绩效支付等创新,确保两山改造可持续、可复制,让效益和成本由用户共享。
建立区域间共治交流机制
共同守护长江安全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背景下,湖北省如何建立跨区域生态屏障联防联控机制?
李宏伟:湖北省生态保护和流域修复成效显着。近年来,湖北省积极研究建立梁子湖、通顺河等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梁子湖流域通过建立达标奖励、超标补偿的区域合作组织治理模式,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通顺河流域,武汉市与仙桃市签署“双向生态补偿协议”,进一步加强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
但当前跨界流域仍存在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环境资源压力较大等问题。解决省际流域治理问题,关键是在省际层面复制推广省内成功经验,构建跨区域联合治理和交流机制,共同维护长江安全。
建立统一的国家间利益协调机制。 “贸易l湖北省考虑的梁子湖、通顺河“水质水量补偿”模式将扩大到更多省际流域。与上下游省份合作制定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以跨境类别水质、污染物减排量和生态流保护程度为核心指标计算补偿金额,确保上游处理费用覆盖、下游合理支付,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严格约束规则,区域间合作具有明确的利益导向。
解锁监视并与执法部门合作。指导建设长江中游水质水量监测省际数据交换平台,统一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互操作。污染排放和地区差异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对非法采砂等活动开展联合检查,形成“问题发现→线索传递→联合处理”闭环,消除跨境污染“监管盲点”,通过执法提供技术援助和治理保障。
建立环境和产业合作长效机制。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推动跨省生态保护纳入城市群发展规划,形成生态保护法律约束力,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评价方式。同时考虑开展“环保产品区域间贸易”,实现减排上游森林碳汇和生态恢复的收益可以在下游碳市场进行交易,并反馈给上游保护。调整绿色产业布局,防止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引导上下游共同发展环保农业、绿色制造等,让“生态保护”成为共同发展的契机。此外,还可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长江中游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为跨省治理提供有保障的财政大妈。
(湖北日报记者 刘丹)



